
朋友们好,今天我们来到的是一个有关读书的村庄——典读村
典读村古时属琼山五原都,原名显屋村。读书是典读村的一个习俗,即便家境再难再苦,也不让一个孩子轻易辍学。村里每家每户均有大学生,多的一户有几名大学生。村东边有一片古树,流传这就是白玉蟾的故居旧址。据村民介绍:传说白玉蟾母亲临产时,梦见仙人指点说,她的儿子是天上蟾仙化身,应在东南方临水而生。于是便叫人在村子东南方典读溪边上搭个草茅,住下不久便产下一男孩。她临产当天,天上有喜鹊盘转歌唱,地上有走兽守候,溪边有蟾蜍、青蛙欢鸣,令人稀奇!满月之后,母亲便抱婴儿回村里住,并命其乳名为“玉蟾”,稍大才起学名“葛长庚”。
白玉蟾自幼聪慧过人,谙九经,能诗赋,长于书画,十二岁举童子科。出家为道士,师事陈楠九年,陈楠逝后,游历天下,再隐居著述,致力于传播丹道,在武夷山得道,称为琼绾紫清真人。白玉蟾为道教南宗第五代传人,即“南五祖”之五。“南宗” 自他之后,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。
典读村村口的东头,一个占地仅20平方米的白玉蟾纪念馆,让人感到这个村庄的不平常,纪念馆里,供奉着一尊小小的白玉蟾塑像,两边则是班帅公和灵山公牌位。人们纪念这位值得后辈子孙引为骄傲的人——白玉蟾,他一生写下数千万诗文,现存《宋白真人玉蟾全集》11卷,还有附录、补遗等。白玉蟾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中国著名诗书画家。他对中国道教理论和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,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在典读村,白玉蟾的影响无处不在。村民有感于白玉蟾“典衣供读”的求学精神,重视对后人的文化教育,村里每家每户均有大学生,多的一户有几名大学生。典读村村民很少盖新房子,他们宁愿把盖房子的钱用在供儿女们读书上。先贤的遗德根植于村民的心中,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自觉。 |